以下三篇報導真是有夠辛辣
Alberto Contador tests positive for clenbuterol
UCI: Contador positive requires 'further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'
Contador's contaminated food: excuse or possibility?
Contador:被贓到了~緊酸~~
LCMS近幾年的LOD與LOQ的確是已經進步的相當快
新機子可以做舊機子LOD以下的LOQ
UCI測到的數值比國際禁藥查緝組織所公佈的LOD還要小400倍
也就是說目前可能只是定性被測出,可能沒定量
或者是定量出來值很小,小到不知道是食物污染還是真有吃藥
CN上另一篇有提到測得濃度約50ppt
我猜,他們應該是測到,卻又很慌,因為比法定值低這麼多
是要修改舊法規,還是要以執行舊法規(這樣Contador就脫身了)
才這麼搖擺不定
其實,阿姆斯壯也在環法中驗出過微量類固醇
但他提出抗告:因為座鞍瘡而使用含類固醇藥膏。(附上醫生診斷證明以及處方箋)結果沒事
2010年9月30日 星期四
2010年9月29日 星期三
Stevens bike 回娘家--frome Vanden-Lab's blog,aq轉貼
對客人的車子負責,就是對自己的技術負責。現實中不可能每次都是無失誤組裝,但要力求不再犯相同錯誤,提高生產良率。
第一個問題,簡直會讓人看到下巴掉下來,carbon彎把把手竟然會整個向下滑動,俯角不對。研判問題出在龍頭的鈦螺絲。後來換成FSA的鋼螺絲,就解決把手下滑的困擾,這類型的問題,我已遇過許多台車子案例,並以碳纖把手居多,在剛組好車子的當下並不會立即發生,多半要經過一段時間才會發病,有的店家甚至已經把carbon把手鎖到凹陷下去,但就是沒辦法把handlbar鎖緊。鈦螺絲的的咬緊力道,沒有比鋼螺絲來的強,我對鈦螺絲並沒有什麼好感,我認安全比較重要。在承受力量很大的零件上,我不會冒然使用鈦螺絲。
當時前叉和車架的間隙頗大,選用了抗UV的橡膠o-ring來填塞。過了一年,O-ring看來都沒有裂化,當初的選貴一點的材質,現在已看得到效果。
第一個問題,簡直會讓人看到下巴掉下來,carbon彎把把手竟然會整個向下滑動,俯角不對。研判問題出在龍頭的鈦螺絲。後來換成FSA的鋼螺絲,就解決把手下滑的困擾,這類型的問題,我已遇過許多台車子案例,並以碳纖把手居多,在剛組好車子的當下並不會立即發生,多半要經過一段時間才會發病,有的店家甚至已經把carbon把手鎖到凹陷下去,但就是沒辦法把handlbar鎖緊。鈦螺絲的的咬緊力道,沒有比鋼螺絲來的強,我對鈦螺絲並沒有什麼好感,我認安全比較重要。在承受力量很大的零件上,我不會冒然使用鈦螺絲。
當時前叉和車架的間隙頗大,選用了抗UV的橡膠o-ring來填塞。過了一年,O-ring看來都沒有裂化,當初的選貴一點的材質,現在已看得到效果。
SRAM RED 前變速器的cage偏軟,這是不爭的事實,會影響到變速性能,但配上FSA K-Foroce Light大齒盤,變速效果比SRAM RED原廠大齒盤來得好!不過這也是應該的,FSA K-Force Light大齒盤含BB的建議售價是23000元,而SRAM RED大齒盤的建議售價是12300(含BB則為19100元),兩個大齒盤價差4000元,檔次是不一樣的!要嘛就是變速性能要贏過對手,要嘛就把產品重量做的比對手還要輕。
對SRAM RED前變+ RED大盤變速性能,我是有點無奈,它選擇了輕量化這條路,而犧牲了變速性能,如果是很在意變速性能的客人,我會建議這兩個零件換成第二級的Force,變速效果會好很多。
夾器也是重點檢查項目之一,主要是看有無左右偏斜,Zero Gravity的煞車力道和shimano,sram and campy三家相比,弱了許多,Quick Release的放開範圍也小很多,軸心也容易發生角度偏移,不見得比較好調整,所以要花更多的心思去對付。
一般消費者可以做的自行車簡易檢查項目如下:
1.煞車系統,有無磨框,煞車力有無正常。
2.變速是否正常,檔檔準確?
3.龍頭把手,還有座椅座桿是否有鬆動下滑,是否有裂痕跡象?
4.輪子有無偏斜,輪胎有無充飽?
四項檢查,花不到三分鐘,出門騎車前都應該再檢查過一次,可以避免發生重大安全事故。
2010年9月27日 星期一
公路車幾何探密
寄件者 AQBIKE |
B→車架上管長:這裡說的是有效上管長。如果是壓縮車架,請拉一條虛擬水平線測量,數據才能用。目前一般車架廠所給的幾何圖也都會標示有效上管長。有效上管長代表著你上半身的位置(由髖關節到肩關節);上半身越短的人上管長越短,每個人身體結構都不一樣,絕對不是一個身高可以搞定一切。目前台灣車友大多選擇較小的車架,導致整個上半身無法有效延伸,力量也無法貫徹到踏板上。千萬不要聽信謠言選小車架裝長龍頭,這兩者是無法補償的。
C→車架立管長:這個數據從古至今都被用來定義車架的尺寸,個人認為這個數據也謹此功用罷了!如果以運動科學的觀點來定義車架尺寸,應該是用車架上管長。簡單說,雞肋的很。
D→立管角:當今車架立管角多在73~74度之間。普遍來說義大利車立管角比較陡,法國車比較斜,其他歐陸國也也有各自的特色。早期是因為民族的身材以及騎乘個性有較大差異,現在幾乎都看不出國界了。由於每個人的大腿骨長不同,理論上立管角不該一體多用,因此擘畫現代單車的先進們做了件聰明事,用座墊位置與座墊桿的offset來微調,使每個人的膝轉點與踏板軸能在曲柄水平時做重合。在台灣,相同問題來了:許多人用小車架配上大offset的座墊桿,並且把座墊推到最後。期望自己的膝轉點與踏板軸在曲柄水平時重合。但是坐的太後面了,使得騎乘時的重心分配極度不均,造成爬坡,特別是陡坡時不穩定感很嚴重。個人建議好好量身,慎選立管角。
F→頭管角:跟H→前叉offset一起計算,合理而穩定的L→Trial(點我)。在相同的前叉offset下,頭管角越斜直行時越穩定,但是轉向感也越鈍。像公路車的Cyclocross車頭管角在71度左右,就是因應offroad路面而增加穩定性的設計。其實,我比較不擔心頭管角造成的遲鈍,在公路車設計上拿捏出一個具攻擊性又不失穩定的角度更難,配合性能很好的前叉(offset=43mm),頭管角73度非常適合公路賽用。
G→後下叉長:後輪穩不穩看它,傳動好不好也看它。中性的設計是405mm,各家車廠的都以405mm為最小後叉長來計算Chain Line值,再短Chain Line會跑掉。旅行公路車或Cyclocross追求穩定會到420mm,別奢望有啥好傳動感;計時車場地車追求傳動會到380mm,穩定就犧牲了。有些車廠為了追求穩定而把後下叉加到410mm,管徑加大加粗,說這樣就不影響傳動感。個人認為是一種削足適履,抱持懷疑態度。
I→BB離地高:跟N→BB drop加總是個恆定值。我比較喜歡用BB drop來看車架。BB drop影響騎乘穩定感,傳動感,站姿擺動感。公路車的BB drop大多是70±2mm之間,大於70mm的極少,PINARELLO是其一,小於68mm也極少,美利達就是此特例。BB drop越大,騎乘穩定度越大,站姿擺動越聽話,但傳動感比較黏滯,這時BB以及後下叉的補強可以感覺到很明顯得效果。BB drop越小,騎乘穩定度越小,站姿擺動時後輪比較野,傳動感越好,場地車的BB drop大多在50-60mm是例子。我比較傾向BB drop=70mm的車架。
K→軸距:簡單說,軸距跟中國古代武器一樣:一吋長一吋強,一吋短一吋險。古早的造車工藝都把軸距放在1000mm,車手重心放在中點,穩得很?才怪!COLNAGO的車架角度就有前輪穩到鈍,後輪很神經質的問題。個人認為這樣的設計無法造出均衡的車子,定好各角度而自然天成的軸距就很OK了。
P→車架頭管長:為了比賽設計出來的車頭管都短,兩個顯而易見的問題:變速走線會因太短而造成阻力,騎士的下背痛則是另一個麻煩。因此現在又有車廠回頭去加長頭管了,拜碳纖維工藝的進步之賜,頭管加長個5-10mm仍有好的結構剛性,選手把龍頭壓到底,整體剛性提昇;讓俱樂部騎士的車組完不會看起來像長頸鹿,也饒了他們的背。但我必須要說,柔軟度這種比心肺功能與肌纖維增長更容易進步的訓練,該拉筋還是要拉,投資報酬率最高了!
Road Cycling News @ Taiwan 需要撰稿人
沒有商業評比
只有公路車的軟實力
未來可能會變成電子雜誌出刊
我需要有人寫專欄
1. 金屬管材-作者:sarion
2. 碳纖管材-作者:dahi30
3. 車架-作者:?
4. 輪子-作者:湯神父,蓋仙
5. 修車-作者:Vanden
6. 運動生理學-作者:paco,Dr.蕭
7. 台灣公路車新聞-作者:肥油貓,嘴砲王
8. 國外公路車新聞-作者:肥油貓,嘴砲王,屁大
9. 國內騎乘路線報導-作者群...
10. about girl-作者:solex
我也不知道做不做的到...
請大家支持
只有公路車的軟實力
未來可能會變成電子雜誌出刊
我需要有人寫專欄
1. 金屬管材-作者:sarion
2. 碳纖管材-作者:dahi30
3. 車架-作者:?
4. 輪子-作者:湯神父,蓋仙
5. 修車-作者:Vanden
6. 運動生理學-作者:paco,Dr.蕭
7. 台灣公路車新聞-作者:肥油貓,嘴砲王
8. 國外公路車新聞-作者:肥油貓,嘴砲王,屁大
9. 國內騎乘路線報導-作者群...
10. about girl-作者:solex
我也不知道做不做的到...
請大家支持
訂閱:
文章 (Atom)